2018心法
文章目录
表达
task list 排序 分类 目标效果
- 关键词记忆法
- 每日三省
————-更可行的
理清目标
关注人
调动全身心一件件事情的突破
科学研究 伟大作品 都不是目标规划出来的,核心是精神驱动。
项目成功,目标管理是核心。目标 时间管理是外在的。
扬长补短
- 深挖静态的物,关注动态的人和事,两者结合,找到合适的路线图;
然后目标分解
- 细化,以天为单位,周为小周期,分为自己主推和配合他人,两大块工作。
有强大的决心和自信达到目标,还有强烈的意欲;天才不应该这样子,但这是成为实干家,人才的必须路径。
这就是人不断努力精进的过程,称之为修炼,再就是选择和判断。
选择和判断是综合的结果,本身是非常复杂的,机遇 环境,人的性格,习惯,智慧。。。
人们最容易搞混的一个概念,就是把【如果我有…,那我就可以】,当成上进心。
还没有开始行动,就想到结果和成就,这叫欲望,它只是动力的一部分而已;
做了种种规划,却没有踏实履行,这叫画大饼,它连行动的第一步都算不上;
因此而产生的焦虑,只是你假装努力、假装学习带来的正常现象。
在培养自己的道路上,有很多误区,曾经我也落入种种陷阱里无法自拔。
给大家举个自己的反面例子
反面例子:
以前有段时间工作忙,还经常白班夜班倒班,我非常想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于是,理性思维的我就开始计算。
既然日夜的时间颠倒,那么就干脆用更大的时间块来规划。
一个月30天,一天24小时,720个小时。
我需要工作220小时,睡觉+休息300小时,剩下200小时。
食行等杂事60小时,只剩下140小时。
我要努力集中精神,每个月最少拿出100个小时用来提高和进步。
恰巧当时10000小时理论很流行。我虽然知道那是半鸡汤,但还是拿来鼓励自己。
只要努力挤出时间,就肯定能出成绩。
后来这个计划流产了。
因为第一,这个计划首先就是反人类的。
除了工作、睡觉,就是学习。
我把自己当慕容复??
慕容复好歹也是4个时辰睡觉,4个时辰练武,4个时辰读书,作息非常有规律的。
就好比我在部队,虽然累但也是很有规律的。
我当时那日夜颠倒的工作环境,凭什么和慕容复一样?
这就是过分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,简直不符合客观规律。
而当自己无法履行时,又开始责怪自己无能。
人不是机器,会受环境和情绪影响,理想化的计划,等于没有计划。
第二,这个计划最大的漏洞就是,这100个小时,到底我要拿来做什么?
更进一步具体的规划、方法,完全没有。
这就好像是强行提高劳动的密度,但是并没有提高劳动效率。
尤其是我喜欢的事大多数是比较虚的,
看看当时给自己定的几个项目,分别是英语、日语、健身、游泳等乐趣运动、读书、写作、画画、冥想、音乐,
这些都是比较无实质的,也没有量化标准评判的,除了语言和健身。
这些项目其实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备选,但我却抱着提高自己做出成绩的心态去做,最后自然不会满意。
我以为自己做了个了不起的计划,其实要怎么落到实处,却完全没有考虑过。
这100个小时,平均到每天也就是3小时多,所以问题的关键,应该是这3个小时有没有给我带来实际的效益,而不是内耗。
于是,我换了个思路,问自己,到底想要的是什么?为什么想要?
然后我列了个公式,
行动力+取得目标=兴趣+刺激+高效方法+时间+可量化成绩
兴趣: 真心喜欢,内动力,不需要成本来督促自己,光是做就不觉得浪费时间。
刺激: 得到反馈,保持大脑活跃,保持互动。 你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自己刷手机就能刷一天,聊天可以不停的聊,玩游戏可以集中精神一整夜,学习却不行。
高效方法: 这才是关键,空耗、内耗精力,光是喜欢却没找对方法,等于浪费时间。尤其是你已经参加工作,可利用的时间很少的时候,更要强调方法效率,而不是强调“上进心”“努力”“拼命”。
时间: 也可以说是频度,或者努力、勤奋、毅力、强度,也就是你投入的最基本的成本合集。
时间x效率=产出,这是小学就学过的应用题。
可量化成绩: 无论有没有标准,都需要一个可观的成绩,来提醒你自己的努力不是白费的。
这种正向的反馈,才能让你保持积极。
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,很可能你长期的努力并没有什么用,而达到某一个点之后,突然就豁然开朗了。我们中国,就把这个叫做开窍了。
这条健身也是一样,一开始的时候,我增肌很慢,差不多都快放弃了。后来突然有一天,发现自己怎么练都有劲,都长肉。于是进入正向循环,突飞猛进。
其实这些要素,可操作空间最大的,无非就是两条,时间,以及高效方法。
时间x效率=产出,这是小学就学过的应用题。
1.时间
投入时间,包括频度,包括自控力。
自控力需要练习,尽管我们有兴趣和刺激来辅助,它依旧需要练习。需要从一个我是完成任务的被迫心态,
转变成我自己想要做,我喜欢做,不让我做我会不高兴的状态。
可能大部分人只有打游戏的时候有这种心态。
转变心态是一个长期过程,所以目标不能泛化。
不能我这个也要学,那个也要做,贪心。
不然过不了多久,你就会因内耗而失败。
专心的从最喜欢的事情里挑一样,先做好了,最简单的要求做起。
比如我喜欢画画,我今天很累了,现在很晚了,我如果画一幅超过4小时的画,肯定会耽误明天的作息。
那我就画一幅20分钟的速写
画完就睡。
然后做一个记录,我今天花了一张速写,我还在坚持。
比如 现在用一个得分的APP来记录,
每当拖延或是偷懒,就扣分。
如此循序渐进的,可视化的来提高自己的自控力,养成习惯。
大家一定要记住,人是有很多BUG的动物,情绪、环境和习惯的力量,绝对比人本身的力量要大、
即使是你很喜欢的事情,也会因为生活环境的压力,而无法实行。
比如你明天有重大的事情,今天却很想熬夜打游戏,怎么办?你会因为打游戏而内疚吗?
养成习惯,提高自控力,才是最重要的。
2.高效方法
任何一个项目,都有经验和方法可以追寻。光是靠着自己摸索,进步肯定慢。
因为你走过的路,以前有无数人都走过了,验证过了。终日所思,不如须臾所学,就是这个道理。
比如下棋的人都知道,和臭棋篓子越下越臭,人都喜欢棋逢对手,喜欢和高人下,这样才进步的快!
如果下象棋的目标是吃掉对方的帅,棋路是方法效率,那么高手就是熟悉各种方法的人。
下棋不要一味的下,要看棋谱,找老师。我们的目标就是掌握这样的方法。
当你学会了方法,那么你就独立了。
比如健身,一通瞎练,不仅可能没进步,还会把身体搞坏。健身教练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健身先健脑,就是这个道理,他们就是想卖方法给你的人。
好的方法,可以让你平步青云。就好比我之前规划了时间,却没有考虑效率的问题。反之一个好的方法可以让你经常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,形成正向循环,越做越投入。
但是记住,一定不要买来一大堆关于方法的书,买一堆课。重点还是落在实处,落在行动上。
方法需要的是内化,而不是空谈。
信息→方法→记忆→行动→经验→总结→内化
原本准备讲更多的误区和方法,但是这个话题细化起来,有太多可以讲。
可最后无非就是:明确目标和动力+投入时间精力+提纯方法效率
我就不再过多的去讲,然后我也不讲一些名人的事例,或者拿自己的成果来增强阅读体验
那都是骗赞的。
在类似的问题下,以及市面上的书籍里,最赚钱的就是,从动力下手的鸡汤,和名人事例成功学。动力虽然重要,但是鸡汤饮鸩止渴,不如自己想办法找到自己的内动力。